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2020-5-6 08:48 |
---|
签到天数: 14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袁涛单方面宣布退学了。- A3 k2 B8 C3 X
: G$ F* P; Q; W2012年12月29日,没走任何退学程序,袁涛在人人网发表文章《再见,“自由而无用”的复旦》,宣告自己将离开复旦。随后他在微博上将个人说明改为:“你才复旦的,你全家都复旦的。”
/ E7 E* _8 H; @" ]1 L) _7 d
. g9 m5 I- a5 R8 P% d9 P0 T, }辅导员吕莹不认为他退学了。“如果他没办理正常手续,他的学籍就在复旦。”吕莹说,“据我所知,复旦从建校到现在,还没有因学生不上课不考试而劝退的先例。”
$ i; P2 }4 W1 Y+ z4 j% q4 P4 O4 ?& X( C$ |6 o Q
袁涛绝不仅仅是“不上课不考试”的学生,他被称为复旦大学的“公共知识分子”——一系列校园维权事件的主角,因“反蠢货游行(抗日游行)”事件置身舆论漩涡,更因犀利抨击复旦成为网络焦点。& y$ y" [+ y' v3 H
1 }4 I7 P% y/ b: L% G* s, L退学7 W) Y+ g; z$ X. k7 r* S
2 ], Q% V/ W% L& e+ Y
袁涛在退学声明中写道:“退学固然是因为讨厌复旦,但更是兑现自己两年前的承诺。”大一时他就萌生了退学的想法,没走的原因,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就是想退,你讨厌它。”
& ~: \+ }5 a+ j2 p( }/ d0 g, q9 v2 f
大一有一门课是新闻思想,考试时袁涛写了与答案无关的内容。他觉得自己肯定不及格,但最后竟然拿了B+。“所有人都是B+。大部分老师乱给成绩。”袁涛用一贯的语气批评复旦。
1 U- x0 \8 u1 e, H' r) k0 J$ X% E( Q! `' _- i' n
但他并非对每一门课都是这样。同学陈航说,大二时,有一门叫社会工作伦理,老师上课逻辑性强,要求也很严格,袁涛在课堂上常常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对话。“老师其实也很愿意看到这种互动。”
/ i; A5 x a& _6 M: J
7 h2 x& M+ H7 i+ c: ~! X) K: |现在,袁涛的专业排名是班级倒数第二,绩点没有达到复旦毕业的要求。辅导员吕莹透露,袁涛曾和她说过,这样的专业拿着这样的绩点,拿到毕业证也没多大意思。# a# _, M$ T5 r) O% M! |* v
; Y9 |4 ]& e' f! |: M: Q& q: D4 f作为当年湖北高考第88名,袁涛相当自信。初中与高中,他都以很低成绩进入班级,最终都是领头羊。“我不想玩了,也不想争论了,好像我一定要证明自己能玩得很转才不玩,我觉得没必要解释了。”( A2 H0 U7 L9 |$ _8 T. u8 X3 A
" e! g$ A `* ?
是这个环境让他不舒服。
3 \; ]( b# J9 M- B% A, w2 ]3 P* L
. j& e* e, K; }, Z' P' n D2 r" E/ a他描绘理想中的大学:课上跟老师交流,课下谈天说地,名牌大学人文学风浓厚,功利课程远远少于人文学科;学生是读书的,老师是负责任的,校长是一心治校的、职业化的。“现在发现一条都不符合,能不失望吗?”读了3遍刘道玉的《中国高校之殇》后,他觉得自己的反抗开始变得理性。
8 m1 k" v- U* f( J! c
+ W7 R7 t" T% @( ]2 K2 Q t- _退学导火索,是他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东西——大三下学期,开始酝酿一个网站。! d& ?1 i- R( l
7 F, X: v; j" p! w, i/ y4 {
发表退学宣言3天后,导师王红问他:“你说复旦的教育体制不好,你以后想做什么改变?”袁涛回答:“我不改变,就退出,那我就不存在输了,我还可能是赢了。”" H ` \- B$ X: i, k
. n/ i1 F% C. E8 n- T
“校园公知”, O5 A& s8 g+ m& _+ M0 V
8 p) b" @$ x# ?# h6 G* I
按袁涛自己的说法,“退学”40%来自于“校园公知”的头衔。: V4 E! j( |8 C$ N
0 B7 S6 f# I9 }; X4 y7 F2 W2012年复旦大学插班生考试,5名来自二本院校的同学成绩合格,已经被复旦大学预录取,又被以二本院校无考试资格为理由拒收。投诉无果后,5名学生家长冒着酷暑在复旦门口静坐抗议。
/ M) l7 {" O# }2 ], P1 U: K, [$ w* u5 @7 N' I5 t
“我觉得这是对学生家长和复旦的侮辱。”7月19日,在经过与当事学生的交流和资料收集之后,袁涛在人人网上发表了《复旦,你的校训丢了——“插班生”事件始末与真相》一文。在文中,他贴出了有复旦大学教务处盖章的预录取协议以及教务处网站的录取名单,同时还有他与当事学生的QQ聊天记录,矛头直指复旦。2 E. \2 P; O. R$ ^& J
# R* @/ w" F& D. T7 t+ r
文章引来极大关注,批评者以法律依据、严辞驳斥袁涛。“他们先给我扣公知的帽子,然后骂公知。只有校外的人在支持我。” e8 a# p- m" H. {& ~
" _2 S4 V+ Y# a! H, z9 Z& \这不是袁涛第一次出现在同学的视野。) _' R- N y& l1 {) }6 ~
% B: W; C" _7 J: W2012年4月,袁涛在学校食堂吃饭,筷子吃出了木屑,于是他写了篇日志《友情恳请南区食堂更换筷子》,“如果南区食堂两周内仍然不换筷子,我会悄悄把旧筷子全部自费换成新的,然后取走所有旧筷子,在食堂门口举行‘折筷子’大赛。”这篇日志被一千多人分享,八千多人点击。第二天开始,食堂更换了全部筷子。/ L8 m2 b: P. V; [6 Q$ s4 }
0 j+ M1 ]: P! n
舆论的力量刺激了袁涛,他开始用网络平台寻求更多表达。
; I6 p$ ]7 a: f8 ?( J8 P t4 e0 y+ [( X6 c# x( M
高中校友石健患上颅内瘤,袁涛得知后便组织了“石健加油”全国高校募捐活动,第一周就募款三十多万。没有社团挂靠,他无法盖到发传单的章,就站在食堂门口发,保卫处的人说:“我进去吃饭,如果看见你还在,没收。”袁涛一下子感觉被挑战了。“我不喜欢被挑战,这是性格,我不能容忍这些。”袁涛说自己有愤怒的权利:“复旦不让我搞这个,不让我搞那个,我很生气。”
* j# t4 x% t& H3 Y
( N+ p' J( K8 q2 e# @9月,针对反日游行中的打砸现象,袁涛发表《反蠢货游行号召》,文中一句“同作为九八五高校的大学生,我感到很耻”,让他和人民大学的学生展开骂战,后“反蠢货游行”无疾而终。
% z5 B0 }) Z4 N2 ~( s' g6 Y+ Q5 c- L) x4 m. S( U/ D/ n
12月,他发表文章《薄学而渎职的复旦》,调侃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他批判高等教育学风沦丧,嘲讽高校的行政化问题,言辞激烈。“大家都觉得现在的环境挺好,尤其是物质条件带来的错觉。如果没有反对的、批评的声音,就像大家都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面,没有人会说我们要去打破屋子。”袁涛说,他的假想敌是复旦。2 Y1 `+ X" s# [ v3 G% f
! d. x: J+ e" u! q这一次,他要打破屋子,走出去。4 w; f0 r2 v+ o) T' I! Y
- d* Z+ r* `( _9 b/ A2 p传播策略+ t5 Q- J1 d7 X" l- J n
% i ?8 z3 f# A/ K2 F# D9 K
袁涛说,他对复旦有成见:“我就是不喜欢它,肯定有个人因素在,但这不重要。”. ~( ^1 A: J! ?
* N" f0 C. J' z" H
与他私人关系良好的导师王红说:“他可能不太习惯为所言所指的对方去着想,所以他的立场可能有所偏颇。”
* \8 L B4 X8 [# W" q) j$ N! m- e+ L4 p: M4 B' T/ T; T2 f. z2 a7 B) K
“他总觉得学校是在跟他对着干。”辅导员吕莹说,“那时候要搞反蠢货游行,学校保卫处在跟这件事情,被他知道了,他就感觉保卫处的人在跟踪他。其实没人反对他,学校出于安全和稳定考虑会跟踪这件事情,但绝对不会对他造成任何的压力。学校从来没有找他谈话、给他施压过。”
: X' ~- q6 y' X1 s
6 R" e0 d2 E% _袁涛认为自己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傻逼”二字。“他们总是先竖一个空靶子,说你骂人,然后攻击骂人这个行为。”事实上,袁涛早期“檄文”中确实充斥着“傻逼”、“弱智”这样的字眼,“我不介意骂人。我骂的是群体,不是个体,没必要让他们舒服。”
. K# c8 Q% U! `
' z& b6 t0 l, j" Y; s# O他觉得很多人看那些话觉得“躺着中枪”是因为代入感太强。“鲁迅说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时候,我就从来没觉得是在说我。”( N; i% F, P1 y7 f5 n- S
& S/ b2 p1 Y( {3 P- \5 l# M% ]
同学陈航则推测:“可能是一些比较极端的说法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吧。”0 s/ n9 r1 h4 D/ }
3 `, M/ f" Z( @3 l
袁涛有一套自己的传播策略。# [% C4 r0 h b
, l) c6 a) z( D# x1 t偶然加袁涛为人人网好友后,林林发现,袁的每篇日志都会@ 所有好友,即使不关注也会出现在新鲜事里。林林称之为绑架式阅读。袁涛说,“传播学的定律当中,最开始的一小撮人对于传播是极其重要的。”6 ~" L2 T1 x2 ~; n: L
U4 `$ H9 z& m: R" P他怕被朋友们遗忘。朋友私信他:“你在特别关注里,每天必看,怎么这么长时间不说话?”于是袁涛就会花半天时间上一下人人网,“了解一下最近发生了什么。”0 e+ _, e& b# x1 I
* F% l8 o+ E: l5 l) Y/ }
“反蠢货游行”事件后,很多人指责袁涛骂人。为了给大家强化“袁涛要戒骂了”的信号,他给自己定规矩:每在文章中骂一次人,就给红十字会捐10块钱。后来骂人后,他就截图表明自己已经履行承诺。
( ^$ ~" J2 x# n0 m5 d9 m; |/ z8 @0 y2 v6 X: e
他自认为这样的个人品牌营销非常成功,一度有些感谢那些扣他“公知”帽子的人。“我要做的牛从网让别人来做肯定做不起来,首先他没有校园公知这顶帽子。”' x5 t- R' }* B- P2 X* J1 h' s
: l0 _" d+ i6 B( _ d但是,导师王红在一次公选课上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试图了解作为“校园公知”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袁涛在现实人群中到底有多少影响力。结果,公选课上有十几个专业的学生,没人知道他。
% C" W, l) G* Y" A; e0 |. L3 K( t! V% @7 M
“袁涛特别重视他在网络上的空间,可能放大了在网络中的地位。”王红说。
; b% ` |0 m& s8 J$ U) G$ W" G- G2 Y$ l: g8 ?! {
吕莹也提醒过袁,得到的回答是:“这是我实现理想、走想走的路的方式。”7 Z' G( G1 |: F4 Z6 P
, ?3 j E1 G v2 f& ~1月5日,上海飘雪,201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开考,180万考生涌入考场,袁涛旷了期末考试,开始收拾离开的行囊。" H9 c- B) }* u/ k3 w" u
9 S r* G8 O2 a" q |
|